我国中空玻璃行业50年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2-09-14 访问次数:
萌芽阶段(1964年~1984年)
1964年,在面对西方技术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所建筑玻璃室的同志们在国内率先开始研制中空玻璃,采用的是手工制作单道密封工艺。1966年,沈阳玻璃厂为响应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第三届人代会上提出的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成立了中空玻璃组,主动与国家建材院开展了院企合作。1971年,沈玻为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了第一片内燃机车的前风挡磨光钢化中空玻璃,1978年建成国内第一条涂胶法中空玻璃生产线,1981年正式投产。1977年至1983年,该厂累计生产中空玻璃12152m2。
1984年,籍由两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中空玻璃完成部级鉴定和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引入,使得我国中空玻璃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启了我国中空玻璃行业发展的新纪元。
成长阶段(1985年~1994年)
随着深圳光华在引进中空玻璃生产线方面迈出的第一步,秦皇岛耀华工业技术玻璃厂、通辽玻璃厂、上海耀华玻璃厂、南玻集团等紧随其后也引进了中空玻璃生产线,对国内手工作业、半机械化作业的中空玻璃生产方式形成了第一次冲击。据不完全统计,此后几年我国又陆续从美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引进了约40条生产线和关键设备,促使其他企业进行仿制和二次研发,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并开始吸引行业外的企业加入到中空玻璃及配套材料的生产中来,初步改善了我国中空玻璃生产规模小、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的落后局面。1990年前后,我国中空玻璃行业形成了多种生产方式共存的局面,其中机械化生产线40余条、年产能400多万m2;半机械化生产线10余条、年产能50多万m2;采用单道密封的手工作业线200余条、年产能200多万m2,全国累计年产能650万m2以上,并实现了小批量出口。1994年中空玻璃出口量达3605吨、约10余万m2。1991年,南玻集团生产出更加节能的阳光控制镀膜中空玻璃。
成熟阶段(1995年~2004年)
在国家开始强调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受市场需求扩大的影响,进入快速稳步增长期。国内中空玻璃材料研制全面走向国产化、设备研制逐步走向成熟。各种功能玻璃包括镀膜、夹层玻璃等作为中空玻璃原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这期间,国内中空玻璃生产企业达到约1000家,产量从650万m2上升到约6000万m2;产品品种也更加丰富,相继出现了国产Low-E中空玻璃、点驳式中空玻璃等新产品,各地也相继涌现出一批标志性建筑,如浦东国际机场、香港图书馆、北京国际金融大厦等。
发展壮大阶段(2005年~2014年)
我国的中空玻璃行业在新的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指引下,技术升级成为整个行业主导方向,超白中空、超大板面Low-E中空等特殊品种中空玻璃在工程项目中得到大量应用并实现自主供应。中空玻璃产量、质量大幅提升。2010年,“亚洲第一条智能化连续中空玻璃生产系统”在福建新福兴玻璃有限公司成功落地,中空玻璃生产全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流水线(无人操作)加工,彻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玻璃加工业的传统视角。国内中空玻璃产品除完全满足市场需要外,更多地走出国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
这期间,国内中空玻璃生产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产量从6000万m2上升到4亿m2;产品品种极大的丰富,相继出现了内置百叶中空玻璃、热镜中空玻璃、真空复合中空玻璃等新产品,涌现出一批标志性建筑,包括国家大剧院、上海中心大厦、广州东塔、迪拜哈里发塔、新加坡金沙大酒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