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玻璃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2-09-14 访问次数:
我国中空玻璃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企业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市场集中度较低,其中大部分为小型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资金实力偏弱。在中空玻璃原材料的选择上,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原材料质量不稳定。密封胶是中空玻璃主要原材料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中空玻璃的节能效果和使用寿命。一些质次价低的劣质密封胶仍在扰乱市场。
从行业综合水平方面来看,在现有的两千多家中空玻璃加工企业中,不乏有南玻、耀皮、信义、金晶等这类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然而这类企业仅占我国中空玻璃加工企业总数的5%左右,行业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还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
二是中空玻璃使用率、普及率较低,建筑节能标准有待提高。
国外发达国家节能设计标准中对建筑透明围护结构(含外窗和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能要求比较高,90%以上都使用了Low-E中空玻璃,许多还使用了充氩气的Low-E中空玻璃。我国现行节能设计标准中对建筑外窗的热工性能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严寒地区设定的中空玻璃传热系数K值为2.0,仍与欧盟现行标准(K值一般在1.1到1.3之间)差距较大,只相当于韩国的中空玻璃行业标准中三级品(K值1.8~2.2)的指标, 与其第一级的要求相距也很大。
目前中空玻璃使用率、普及率依然偏低,新建建筑中空玻璃使用率尽管已经达到60%左右,但既有建筑使用率不足10%,与发达国家90%以上的使用率相比差距仍很大。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大部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过低,对人才、合作重视不足,导致了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滞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世界现有1200多个玻璃品种,国内能够直接生产的只有200多个,其余要经过引进或合作才能生产。我国虽然是加工玻璃大国,但还远不是强国。
节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是节能领域的三大主战场之一。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以上,并即将成为用能的第一领域。建筑能耗的50%是通过门窗流失的,门窗节能的关键在于玻璃,玻璃在门窗中的比重占到了70%。因此,在不包括工业用玻璃和交通用玻璃的情况下,仅建筑玻璃一项,对全社会总能耗的影响比例已经超过10%。假设全国每年新安装约4亿m2门窗均采用Low-E中空玻璃,与普通中空玻璃窗相比,每年可节能870万吨标煤,16个月的节能量接近我国浮法玻璃行业1年的总能耗,1.5年的节能量相当于大亚湾核电站6台百万机组一年的发电量(以燃煤电厂折算),使用3.8年可抵三峡大坝一年发电量。另外,每年可减排NOx和SO2排放8万吨,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2100万吨。因此,Low-E中空玻璃、真空复合中空玻璃等高效节能玻璃的推广使用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建筑节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新建筑面积30亿平方米左右,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左右,还要对近6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95%的新建建筑要按照国家新的节能标准执行。在涉及的节能玻璃方面,主要就是多品种、多智能的复合中空玻璃。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以及《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使用节能门窗,采用Low-E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提高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另外,面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美好的前景,面对40万亿的巨大投资,全行业必须按照节能建筑、绿色玻璃提出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升级,发展节能中空玻璃。我们不能再走过去单纯靠提高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弯路,也不能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而要坚持走以节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原则的发展道路。
玻璃作为建筑材料,同时具备四大特点:透明、高强、轻质、耐久。其他墙体材料都不能同时具备这些特点。2030年前后,中国在经济规模上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节能中空玻璃的使用必然要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未来随着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的进一步细化以及消费升级,节能中空玻璃市场将得到稳步增长。在“引导绿色建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由于玻璃的节能在绿色建材中所占份额较大、见效明显、行业成熟度较高,工信部和住建部已将玻璃选为绿色建材标准工作的首个品种。“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也是我们建材工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行业内部除了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开展中空玻璃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研发和质量升级外,更需要紧紧围绕我国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从生产要素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走向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的差异化竞争,带动整个玻璃产业的战略转型并实现国家、最终用户和行业的三赢。